新聞與見解

撻訂多代表樓市不穩?詳解不同撻訂原因

Oct, 2025

近月住宅市場出現成交價、成交量回升的趨勢,不少分析認為樓價或已見底。但在成交量上升的同時,今年的新盤撻訂數字亦大幅增加,究竟應該如何解讀?

根據土地註冊處資料,今年首三季住宅成交註冊量為45647宗,較去年同期上升20%,今年首三季註冊量相當於去年全年的85%,預料全年住宅成交註冊可回升至5.5萬至6萬宗水平,創2021年以來新高。成交價方面,參考中原指數,已較去年底微升,如無重大意外,估計樓價在今年企穩。

不過,在成交量及成交價之外,新盤的撻訂數字也於同期上升。據統計,2023年新盤約有350宗撻訂,2024年有530宗,2025年首三季已有540宗。每宗新盤撻訂個案,如果買家是簽署臨時買賣合約後未有在指定時間(5個工作天內)簽署正式合約,會損失成交價5%的訂金(俗稱「撻細訂」)。如果是已經簽署正式買賣合約,最終未有完成交易,買家一般會損失相當於成交價10%的訂金(俗稱「撻大訂」)。

不少人認為撻訂數目上升,是一個利淡樓市的訊號,原因在於買家「寧可損失訂金,也不完成交易」,一定是看淡後市了。在討論之前,我們宜先了解一般情況下,為何會出現撻訂個案。

「撻細訂」的出現,是買家簽署臨約後,未有在5天內簽署正約,立即損失5%的訂金。一般來說,罕有買家在簽署臨約後,短短幾天之內忽然對後市轉趨悲觀而決定撻訂。此類撻訂的出現,主要原因,反而是準買家自己的財務情況判斷出錯、對按揭批核的了解不多,滿以為自己可輕易獲得銀行或財務機構提供按揭貸款,簽約後才發現自己無法取得按揭貸款以完成交易,惟有撻訂離場。過去經驗,此類粗心大意的買家,可能佔一手成交的1%至2%。如果比率未見大升,不宜視為樓市負面訊號。

至於「撻大訂」出現,代表買家簽署臨約後,再簽署正式合約。買家合共已支付樓價10%的訂金,卻未能完成交易。多數情況是新盤臨近入伙,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申請按揭時,發現銀行普遍估價不足。買家即使本身有足夠償還能力,但因未能取得足夠貸款完成交易,被逼撻訂。

要留意的是,「撻大訂」數字增加,雖然反映樓價下跌,卻是一個滯後指標,未必可以反映當下的市場趨勢──買家可能在2、3年前購入預售樓花,臨近物業入伙,需要完成交易時,出現估價不足,未能取得所需按揭貸款,惟有撻訂離場。簡單來說,最近一手撻訂個案增加,反映的是「過去一段時間樓價下跌」的事實,但撻訂數字卻不足以協助大家判斷樓市是否已經轉勢。

一般人一看到撻訂數字上升,立即聯想到樓市不穩,其實不同情況的撻訂,背後的成因、反映的問題都不同,不可一概而論。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5年10月21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