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與見解

解讀負資產

Nov, 2025

金管局數據反映第三季負資產個案回落。一般人視「負資產增加」為壞消息;相反「負資產減少」為好消息。其實,當大家明白「樓價可升可跌、偶有調整」為正常現象後,應該接受市場存在少量負資產個案,才是正常現象。

上季負資產數目,錄得31449宗,按季減少17%,主要原因應該與第三季樓價回升有關。對於當事業主來說,「脫離負資產」自然是好事,萬一有需要出售物業,也不必「抬錢贖樓」,靈活度增加。但說到底,數字回落是季內樓價上升的結果。如果本季樓價持續上升,負資產數量會再減少;相反,如果樓價又再調整,負資產數目便可能回升。

負資產出現是因為樓價市值下跌至低於未償還按揭金額。負資產不單代表資產減值,連帶業主運用資產的選項也會受限──不能加按,甚至想賣樓也要抬錢予銀行付差價。在小業主角度,自然不希望物業因為樓價下跌而成為負資產。問題是如果完全沒有負資產,又是不是烏托邦?

過去十年八年,有一段長時間,金管局錄得的負資產個案持續為「零」,背後的原因是樓價持續上升。當樓價處於上升軌道時,即使有個別銀行職員可取得樓價十成的按揭,也一樣不會出現負資產。問題是:世上哪會有只升不跌,連輕微波動都沒有的資產?當樓價有升有跌,而市場存在樓按貸款時,負資產便是正常不過的現象。

市場關注負資產,背景因素是擔心經濟惡化、樓價持續下跌,甚至為銀行帶來壞賬。此等擔心不是完全沒有道理,但以香港銀行體系約60萬宗住宅按揭的規模而言,有幾個百分點的負資產個案,應該被視為正常現象。

過去兩年,當局雖然持續放寬按揭成數、撤銷多種印花稅,但整體上銀行批核按揭仍然審慎,一般按揭的拖欠比率維持在0.13%水平;而負資產按揭的拖欠比率雖然略高(0.24%),但換算下來,其實也只是有75宗的負資產個案出現拖欠現象,相對於3.1萬宗的負資產個案、約60萬宗的住宅按揭,絕對是小數目。對銀行來說,負資產按揭的「量」雖然會因樓價升升跌跌而有所增減,但其「質」(低拖欠比率)卻一直維持偏低。對銀行來說,即使貸款的抵押品市值下跌,仍不會影響按月收回本金及利息。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5年11月4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