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月樓市成交暢旺,住宅樓價指數亦有止跌跡象;加上市場預期樓按利率仍有輕微下調空間、租金仍在走高,住宅樓價似乎已見底。對小市民來說,現時又是否入市好時機?
近期多個訊號顯示樓市有見底跡象:一手市場連續8個月錄得逾千宗成交、至9月最後一個周末,今年一手市場已錄得約1.51萬宗成交,相當於去年全年成交量的95%。如無意外,全年一手成交有望突破樓市高峰期2021年1.72萬宗的紀錄。成交價方面,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公布的8月樓價指數,持續3個月上升,現時僅較去年底指數低0.2%。上星期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(反映9月中的二手樓價),更較去年底指數微升。
展望未來,雖然港元最優惠利率及由此帶動的樓按利率沒有太大下調空間,但美國進入減息周期,估計未來一段時間,本地樓按利率也沒有大升的風險。反而住宅租金在非本地學生增加的情況下,仍有上升壓力。如果外圍未有更多壞消息,相信樓價再下調的空間極為有限。問題是:現時部署置業,要考慮的應該不止是大市是否見底。
住宅樓市見底的訊號強烈,由價格角度考慮,現時入市,未來資產價格大幅貶值的風險不大。股市近一年反覆上升,也反映資金重新流入港元資產。由樓按負擔角度考慮,由於按息在年內可望再輕微回落,而美息似乎剛進入下跌周期,現時借入正規銀行樓按入市,也不必憂慮利率在短期內急升,影響家庭財務。從宏觀的角度看,現時似乎是不錯的購置住宅物業時機。
不過,購買住宅此類重大投資,從來不應只考慮宏觀環境,個人的微觀因素,有時甚至是更重要的考慮因素。
近10年的科技發展,漸漸對就業市場帶來不可逆轉的影響,預期人工智能將持續衝擊就業市場,一些工種的工作崗位可能大量被AI取代。另一方面,過去港府手頭寬鬆時,公務員(與政府薪級點掛鈎的公營機構),年年按薪級點上升而加薪。在持續幾年財赤後,公務員事務局已表示,公務員未來要面對更嚴謹的評核機制,工作表現未合要求不會取得增薪點。過去被視為收入穩定、優良貸款客戶的銀行職員、教師等,都因種種原因,令鐵飯碗的穩定性下跌。
在宏觀角度,新技術興起,會取代一些舊有職業,但預期也會帶來新的就業機會,未必會影響整體樓市表現。但在微觀層次,準置業人士入市前,除了考慮大市趨勢,也應評估自己中長線的收入水平、負擔能力,才好作出入市決定。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5年9月30日